首页 > 知识库 > “腰部”的缺位与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珠三角地区都市圈建设的思考

“腰部”的缺位与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珠三角地区都市圈建设的思考

[导读]: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在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的趋势下,针对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
全文共5071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在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的趋势下,针对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意见》的出台将都市圈这一在学术界受到广泛讨论的理论概念上升为承载重大战略,应对新时期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空间单元。

 

作为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地,珠三角地区既具备培育都市圈的良好基础,也率先暴露出了一系列亟需在都市圈层面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从珠三角国土空间发展现状出发,聚焦于都市圈这一承上启下“腰部”空间单元的战略意义和实际问题,结合对在编广东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初步提出四个方面的都市圈建设重点,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方向。

 

 

 

 

01.

 

 “一群两圈”:珠三角国土空间发展现状

 

 

一个空间连绵、人口与经济要素密集的城市群。经历40年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建设用地面积超过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52%),常住人口规模约6300万人(占全省55%),GDP超过8.1万亿元(占全省83%)的高密度城市群。

 

 
珠三角地区现状用地布局图
数据来源: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两个相对成型的都市圈正在引领新时期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变。基于人口流动、交通联系、用地连绵三个主要视角,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已经形成广佛和深莞惠两个较为成熟的都市圈。都市圈内部跨行政区边界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但同时,两个都市圈也正在面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资源供给不协调、生态空间破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形成挑战。

 

珠三角都市圈范围识别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珠三角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专题研究
 

 

02.

 

“腰部”的战略意义:都市圈层面谋划是新一轮珠三角国土空间发展的破局重点

 

 

1、国家和省积极推动顶层战略谋划
在大湾区建设和城市群协同发展方面,国家和省陆续出台了诸多体现国家意志和战略谋划的政策文件。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5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6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具体措施的通知》,出台19条措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专题研究

 

2、地方基于各自发展意图的空间响应
在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之下,各市积极主动地提出了各类规划研究和具体方案,由于缺乏“都市圈”这一尺度的统筹谋划,城市之间如何一体化,还存在不少的空白。对于地方各市,“圈”的意识、发展思路、具体推进措施还相对薄弱,“圈”之内的细胞以及脉络尚未真正激活、畅通。

 

珠三角各市的战略谋划多从各自特定诉求和行政管辖范围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作为同一战略区域的城市群内部各市对空间格局和资源要素配置的响应与区域甚至国家意图不一致,同时也影响了各市之间的协调布局。通过对各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的拼合分析,珠三角整体层面战略谋划的发展轴线、节点、潜力地区等内容未能在市层面得到有效落实,甚至在生态要素保护、交通设施衔接等问题上面临诸多差异甚至冲突。

 

 

珠三角各市空间结构拼合图
资料来源:珠三角各市已编、在编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3、“腰部”支撑:都市圈建设的实践意义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内外都市圈案例的经验,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意义在于,发挥都市圈作为国家、省顶层设计与城市发展之间“腰部”的支撑作用,实现重大战略的纵向贯穿,促进地方发展诉求的横向协调。上述珠三角地区呈现的各类问题,与都市圈这一“腰部”环节缺乏统筹谋划紧密相关。

 

建设都市圈的实质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过程。发展都市圈虽无法彻底消除行政区经济的运行逻辑,但在建构了更高层次的协同机制后,“行政区经济”的边界效应将得以弱化和部分消除,发展都市圈是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突破口。

 

发展都市圈是重塑城市区域格局的重要手段。以解决“1 小时通勤圈”范围的功能布局和资源配置问题为核心,发展都市圈有助于顺应人口、产业等相关要素向大都市区聚集的趋势,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在实现人口、产业高度集聚的同时,预防和应对由于大都市核心区过度聚集所造成的大城市病等问题。

 

 

03.

 

都市圈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应对

 

 

1、关键问题:用地、生态、交通、民生配套的空间碎片化

 

用地布局缺乏统筹。过去区域层面的战略谋划主要体现为以点、轴为支撑,以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为载体的“城镇体系”,对于土地资源布局的统筹谋划相对缺位,城际交接面、跨市生态廊道和产业集群成为资源配置的“灰色地带”。以规划用地布局作为体现各市发展意图的空间载体,区域发展主轴沿线用地资源投放、城际交接面功能布局、产业平台和产业集群用地配置等方面的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凸显。在建设用地资源约束趋紧的“存量时代”,珠三角地区亟需在都市圈层面强化用地资源的统筹与协调。

 

珠三角各市规划用地拼合图
资料来源:珠三角各市城市总体规划

 

生态要素碎片化。珠三角基底优越,山林成屏、水网纵横、江河入海。但由于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海各类自然资源的统筹谋划有所不足,生态要素破碎正在成为影响珠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生态要素分析,从1990年到2016年,珠三角生态斑块数量由22253个增至30838个,单个生态斑块面积由185ha/个减至134ha/个,生态斑块破碎化指数由0.5396增至0.7478。(注:生态斑块破碎化指数=生态斑块数/生态斑块总面积)

 

 
珠三角地区1990-2016年建设用地变化图
数据来源:珠三角地区历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城际交通组织缺位。随着珠三角迈向“轨道时代”,轨道设施成为区域交通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但珠三角的规划交通设施体系中,对都市圈尺度交通运行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城际铁路建设有所不足,整体呈现“重高铁、地铁,轻城际”的特征。截至2018年,在珠三角范围内,高铁这类体现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设施已建总长度约724公里,为东京湾(228公里)的约3.5倍;地铁这类服务于城市内部交通需求的轨道设施已建总长度约1010公里,为东京湾(302公里)的3.3倍。
 
同时,对于服务于都市圈尺度交通组织的城际铁路,珠三角已建长度约779公里,仅约为东京湾的1/5。由于交通组织缺乏统筹,造成核心城市之间缺少直连直通的高标准铁路连接,珠江东西两岸之间的跨江通道建设相对滞后,中心区与外围重点平台之间缺少快速通道,既有轨道设施建设与客运需求错位等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建设情况与国际一流湾区对比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

 

珠三角既有主要高铁、城际装备水平及能力适应性分析表
资料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
 
民生配套供需失衡。经过40年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珠三角地区普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根据人口统计和“三调”数据,2018年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约占全省的55%,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约占全省的54%。其中,深圳、东莞等城市普遍面临民生配套标准偏低,土地开发强度较高,新增建设用地面临瓶颈,公共服务配套需求难以在市域范围内满足的问题。
 
以深圳为例,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但公服用地规模仅为33.5k㎡,不足广州市公服用地的一半;人均公服用地面积仅为2.57㎡/人,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人口预测和现行规划,初步判断到2035年深圳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缺口约为15平方公里。同时,都市圈内部跨行政边界的人口交流日益频繁,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空间格局与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民生配套标准差异较大,迫切需要在都市圈层面进行统筹考虑,以应对未来产业和人口发展的实际需要。

 

2、国土空间规划的应对
 
(1)资源要素集聚整合:以交通设施和重点平台协同布局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空间格局,基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等重大战略布局,以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区域主干交通设施为支撑,完善城市中心区与重点平台之间的交通设施联系。明确区域发展主要轴线和重点平台,加大对主要发展轴带沿线创新平台节点的资源保障力度,引导国土空间资源高效配置。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十核”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综合交通布局规划图
资料来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

 

(2)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形成以轨道为支撑的都市圈、城市群交通布局
结合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对区域客运需求的判断,预计珠三角2025年、2035年、2050年珠三角内部总客运量分别约为19亿人次、25亿人次和32亿人次;其中,铁路运量分别约为3.7亿人次、7亿人次和10亿人次。
 
在此背景下,省、市、县各级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在省级规划、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城市群和都市圈层面展开统筹谋划,根据都市圈发展轴线及各项客运需求完善都市圈内部及都市圈之间联系主轴的交通设施配套,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化程度和城市功能的服务效率。

 

深莞惠都市圈空间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专题研究

 

(3)生态空间共保共治:构建功能完整、空间连续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作为管控“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具有强有力的管控机制作为保障。但由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分布较为零散破碎,对于生态系统这一由各类紧密联系的生态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需要结合其他生态要素共同构建完整、连续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基于珠三角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团队尝试通过对自然生态要素的空间识别,构建功能完整、空间连续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以西起江门的镇海湾,经天露山、云雾山脉和起微山余脉,连接滑石山、青云山、九连山等山脉的余脉,通过博罗的农田带连接莲花山脉,在汕尾市入海的“环珠三角生态屏障”为例,该生态屏障总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对于珠三角地区水源涵养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湾生态屏障内,生态红线总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占约55%。其他部分由林地、农田、城市公园等其他生态要素共同构成。为保障环湾生态屏障的生态功能连续性和完整性,需要从整体层面构建多元统一的生态要素管控体系,并在省级、都市圈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等层面构建有效传导机制,保障生态空间的有序治理。

 

广东省生态安全格局初步方案布局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专题

 

(4)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高品质生活支撑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根据政策文件和理论研究,都市圈这一地域空间基于居民1小时通勤范围形成,是配置民生设施的重要单元。针对中心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区域民生配套与人口、城镇化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应以实现都市圈地区居民享受同等服务的普惠性和公平性为目标,在都市圈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空间布局的跨市协同机制,加强对跨行政边界地区等重点地区进行有效管控和干预,增加区域性高品质服务供给,确保都市圈整体利益的最优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珠三角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核密度分析
资料来源: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珠三角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专题研究

 

珠三角重点跨市地区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珠三角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专题研究

 

 

04.

 

小结与展望

 

 

在珠三角逐步迈向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心城市对于区域发展资源的支配能力,以及城市之间统筹协调的需求日益提升。“都市圈”既对于理解新时期珠三角发展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正在成为应对珠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战略单元。

 

本文结合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从用地、生态、交通、民生配套四个角度初步梳理了珠三角地区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规划应对的重点。随着相关规划实践的同步开展,后续工作团队将结合省、市、县等不同层面、不同地域的实际工作,对都市圈这一空间单元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大战略背景下,为理解珠三角地区发展的特征与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国土空间规划网--专业的国土空间规划资讯与服务平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gtkjgh.lwcj.com/a/zhishiku/20191212/74.html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